二、小型討論會

主題:192030年代台灣客家知識青年的行動與折翼:從朝鮮獨立運動談起

時間:1214日(一)13201530

主講:張典婉(作家、導演)

與談:林正慧(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2420教室。

合辦單位: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參訪地點:青龍宮(客家廟)

參加人數:35

 演講內容摘要:

1920.1930年代是台灣和世界思潮接軌的大時代,日治時代的台灣青年有機會在東京、北平、上海、南洋、満州國各地工作、求學,客家知識菁英也活躍在不同領域,和國際接軌。

    1930年代的林炳文支持朝鮮獨立運動,不到30歳為了支持朝鮮獨立喪命東北。彭華英支持了無政府主義,戰後因而被指為漢奸,回到台灣,也被人淡忘。張漢文投入康有為門下。張子斌在北平認識了宋斐如,二二八事件中,宋斐如被補,他打電話向陳儀説項末果,從貿易局副局長官位被拔官,回苗栗選舉二次失利。

    1920年在東京上空飄下台灣人民請願書的謝文達,無法再回台灣,卻成為中華民國空軍教官;光復后回到台灣。編輯六堆鄉土誌的鍾壬壽,晚年回憶錄提及在汪精衞政府工作點滴,呈現了不同視角。

    相較於今天客家研究百花齊放,早年客家知識菁英現代化,和國際接軌,隨著當年歷經二二八、白色恐怖,不隨附執政黨,幾乎個個成為無言、安靜而為時代淡忘。

 

    今天大家高舉轉型正義旗幟,日治中期客家青年在青壯時期,具有寬廣視野及追求夢想的勇氣,晚年多人歸於無聲、寂寥終老。經由本次討論,希望有更多人認識客家知識青年曾經夢想

海報與現場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