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莫拉克颱風重創南臺灣之後,原來在山區的部落被迫遷到平地永久屋,為了適應新的生活空間,族人必須改變生活方式與習俗,因此許多族人在遷村後發生適應不良的問題,在身體健康、生計產業、文化發展上帶來不少的衝擊。同時,遷村後,在山上的家園,形成無人居住的狀態,不僅造成空間的閒置,也導致土地無法利用的情形。此外,在風災侵襲之下,族人面臨遠離家園、文化斷層、產業匱乏、社會組織崩解的課題。莫拉克風災迄今已超過十年,政府的災難治理政策,以遷村並安排災民入住永久屋為基調,雖然暫時達到安置的目的,但遷村後災民的社會經濟條件和文化延續所面臨的困境,包括部落經濟發展和文化傳承的影響、遷村後部落關係的重組及命脈的延續,迄今尚無完整的評估與檢討,而災後陸續發生的戶籍、產權、土地、產業等等的爭議,也反映了當初遷村政策的盲點。本工作坊擬邀請永久屋基地的族人、國際學者專家與民間人士,透過研討工作坊的型態,針對上述議題進行討論,同時也藉由分享建立未來努力的方向與共識。

二、小型討論會 主題:1920、30年代台灣客家知識青年的行動與折翼:從朝鮮獨立運動談起 時間:12月14日(一)13:20~15:30 主講:張典婉(作家、導演) 與談:林正慧(中研院台史所副研究員)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2420教室。 合辦單位:客家文化研究計畫。 參訪地點:青龍宮(客家廟) 參加人數:35人  演講內容摘要: 1920.1930年代是台灣和世界思潮接軌的大時代,日治時代的台灣青年有機會在東京、北平、上海、南洋、満州國各地工作、求學,客家知識菁英也活躍在不同領域,和國際接軌。     1930年代的林炳文支持朝鮮獨立運動,不到30歳為了支持朝鮮獨立喪命東北。彭華英支持了無政府主義,戰後因而被指為漢奸,回到台灣,也被人淡忘。張漢文投入康有為門下。張子斌在北平認識了宋斐如,二二八事件中,宋斐如被補,他打電話向陳儀説項末果,從貿易局副局長官位被拔官,回苗栗選舉二次失利。     1920年在東京上空飄下台灣人民請願書的謝文達,無法再回台灣,卻成為中華民國空軍教官;光復后回到台灣。編輯六堆鄉土誌的鍾壬壽,晚年回憶錄提及在汪精衞政府工作點滴,呈現了不同視角。     相較於今天客家研究百花齊放,早年客家知識菁英現代化,和國際接軌,隨著當年歷經二二八、白色恐怖,不隨附執政黨,幾乎個個成為無言、安靜而為時代淡忘。       今天大家高舉轉型正義旗幟,日治中期客家青年在青壯時期,具有寬廣視野及追求夢想的勇氣,晚年多人歸於無聲、寂寥終老。經由本次討論,希望有更多人認識客家知識青年曾經夢想 海報與現場照片:         
ㄧ、小型討論會 主題:轉型正義:重建關係的療癒工地 報告人: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與談人:吳鯤魯(紀念殷海光先生基金會董事長) 日期:2020年 12月 5日(六) 時間:下午2時30分至4時30分 地點:殷海光故居(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參加人數:30人 演講摘要:關於轉型正義工作,我們一向可以比國家機構先往前看一步,當國家的轉型正義機構在梳理遺留的刑事案件與除罪、並開始更廣泛的界定受害人時,我們可以先一步開始思考什麼呢?    彭仁郁副研究員在法國巴黎狄德羅大學取得心理病理暨精神分析學博士學位,是一位精神分析師。她長期關懷威權統治時期國家暴力在個人、家庭、社群、集體層次所遺留至今的深層創傷,並試著用精神分析、心理療癒的角度來看待轉型正義工作中不可或缺卻常常在過程中被忽略的向度:「心理及療癒」。    國家暴力所造成的政治創傷可以是長期且隱晦的,台灣社會至今仍未從過去的國家暴力中得到完全的療癒,這樣的創傷是以什麼樣的形式、樣貌延續至今呢?而為了療癒這樣的創傷,我們有哪些國家的案例或哪些方法可以參考呢?    殷海光先生過去因為在輿論平台上的諸多言論,被國家冠以「散播毒素思想」的標籤,晚年幾乎被軟禁於殷海光故居。如今台灣已經迎來殷海光先生所心心念念的自由的民主政治制度,並開始檢討過去國家用權力對人民所造成的傷害。本次演講,正好是在殷海光先生101歲冥誕當天,特別具有意義。   海報與現場照片:        
  二,時間:2019年12月14日(週六)2:00~5:00 pm    主題:再現3萬年前橫渡黑潮航海實驗計畫研究成果    報告人: 海部陽介(國立科學博物館人類研究部人類史研究群長)    參加人數:25人    活動地點:書畫光年    活動紀錄: (二)國際研討會活動 議程 12月15日 (週日) 10:00-10:30                報    到 10:30-10:50 開幕致詞 王長華館長/ 海洋研究院/ 民族所 10:50-12:00 專題演講 臧振華/中央研究院院士 鏈接南方-台湾與東南亞関係的考古學觀點 12:00-13:00 午餐 13:00-13:40 場次一:海洋考古學:舊石器實驗與新知主持:陳有貝/國立臺灣大學人類學系 1海部陽介/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館 「3万年前の航海 徹底再現プロジェクト」から得た実験成果 13:40-14:20 2藤田祐樹/日本国立科学博物館 沖縄島における旧石器時代の貝器文化と食資源利用 14:20-14:40 討論 14:40-15:00 茶敘 15:00-15:40 場次二:海洋考古學:台灣篇主持:屈慧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1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史前東台灣海域的交流與互動 15:40-16:20 2李坤修&葉美珍/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談台灣東部金屬器時代文化要素移動現象 16:20-17:00 討 論 歡迎晚宴   12月16日  (週一) 9:00-9:40 場次三海洋考古學:沖繩篇主持:郭素秋/中央研究院史語所 1黃智慧/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八重山與那國島與台灣東部屈肢葬習俗比較研究 9:40-10:20 2島袋綾野/八重山博物館 八重山諸島の遺跡から見た周辺地域との交流 10:20-10:30 討論 10:30-10:40 茶   敘  東昌阿美族的船祭 10:40-11:20 場次四海洋民族學:宜花東篇主持:童春發/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前館長 1林志興/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 從原住民海洋傳說看跨越黑潮考古實驗行動 11:20-12:00 2邱水金/庶古文創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噶瑪蘭舟筏再造紀事 12:00-12:20 討論 12:20-13:00 午       餐 13:00-13:40 場次五:海洋民族學:花蓮/蘭嶼/巴丹篇關華山/東海大學建築系(兼) 1 劉璧榛&蔡維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花蓮里漏阿美族的船祭與男性成年禮 13:40-14:20 2 乾尚彥/日本「雅美論壇」 ヤミ族の船下し儀礼 14:20-15:00 3楊政賢/國立東華大學民族事務與發展學系 「船」在蘭嶼與巴丹島之間:試論兩地的族群關係與文化類緣 15:00-15:20 討論   15:20-15:30 茶敘 15:30-16:10 場次六:海洋民族學:造船與航海篇主持:劉益昌/國立成功大學考古學研究所 1後藤 明/南山大学人文学部 環太平洋の原初的舟 16:10-16:50 2山田昌久/日本首都東京大學 旧石器時代の石斧で丸木舟は加工できたか 16:50-17:10 綜合討論 閉       幕
  主講:Dr. Eyal Ben-Ari(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訪問學人、Center for Society, Security and Peace at Kinneret College on the Sea of Galilee 教授)   時間:2019.4.24(三)7:00pm~   地點:殷海光故居(台北市大安區溫州街18巷16弄1-1號)   主辦: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   協辦:財團法人紀念殷海光先生學術基金會   備註:英語演講   講者介紹:Eyal Ben-Ari is senior fellow of the Center for Society, Security and Peace at Kinneret College on the Sea of Galilee. He has carried out research in Israel, Japan,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His main areas of research are the sociology of the armed forces,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popular culture in Asia. Among his recent books are Japanese Encounters (2018), (with Zev Lehrer, Uzi Ben-Shalom and Ariel Vainer) Rethinking the Sociology of Warfare: A Sociological View of the Al-Aqsa Intifada (2010), (with Nissim Otmazgin) The State and Popular Culture in East Asia (2012), and (with Jessica Glicken Turnley and Kobi Michael) (2017) Social Science and Special Operations Forces.   報名網址:https://ppt.cc/fE8DCx
  主講:龔昭勳(《死亡行軍:蘇友鵬醫師的一生》作者) 與談:彭仁郁(「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委員,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時間:2018/12/13(四)3:00pm 地點:中研院民族所2319會議室 主辦:中央研究院民族所學研究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

  2013年起,司法院在全國各地普設26個原住民族專庭,以示尊重原住民族傳統習俗與文化。設立5年以來,其成果如何,亟需加以檢討。本討論會主講人Chris Upton具有美國執業律師實務經驗,近幾年在台灣進行人類學田野工作,實地參與多次原民法庭,將為我們帶出他的觀察與建言。

  台北昭和町的故事 1920年中葉(昭和初年)在今日青田街、溫州街一帶,剛設校的台北帝國大學、台北高校的教授及職員們紛紛在此建立家園,起造百餘棟和洋折衷式木造家屋,形成一塊充滿學術人文氛圍的區域──台北「昭和町」。 戰後,物換星移,另一波學術與藝文人士入住,仍凝聚著濃厚的學鄉氛圍。今日歷經滄海桑田,不少家屋已改建為大樓,然而倖存的數十棟木造老屋周圍,處處可見老樹,蟲鳴鳥叫、花繁葉茂。 在水泥叢林中,「昭和町」如同時空膠囊,留存了台北城市演進的歷史場景。

18世紀波旁王朝廢除加泰隆尼亞中世紀以來的傳統行政體制,嚴禁加泰隆尼亞語言文化出現在公共領域,權利遭受強力壓縮激發認同的凝聚。19世紀末波旁復辟,寄望以經濟發展實力建請馬德里改善語言文化權利未果,智識菁英團結思索改善政治地位,衍伸出加泰隆尼亞主義。加泰隆尼亞主義並非狹隘的民族主義,20世紀隨著社會文化認同和政治運動發展日漸茁壯,成為加泰隆尼亞人民主流意識形態和社會價值理念,正是如此,公民社會動員影響力每每跨越政治光譜。進入21世紀,面對不公義的憲政體制,保守的馬德里政府,加泰隆尼亞選擇透過公投,以成為歐盟國家爭取和平獨立。   時間:2018年5月11日(五)18:30~21:00 地點:台灣教授協會B1演講廳(台北市臨沂街25巷15號,近捷運忠孝新生站)主辦:本所行動人類學研究群 協辦:台灣教授協會~報名方式如海報,歡迎踴躍參加~     View the embedded image gallery online at: http://action-anthro.ioe.sinica.edu.tw/zh/events#sigProGalleriaf64fd2bc55
    [主題] 萬物相生相持:關懷基隆黑鳶行動哲學   [講者] 陳世一先生(《鷹飛基隆》作者,台灣頭文化協會理事長)   [時間] 2017年12月15日(五)10:30 am   [演講地點] 陽明海洋文化藝術館一樓(基隆台鐵舊站斜對面、公車總站後方)地址:基隆市仁愛區港西街4號   [野外觀察地點] 基隆海洋廣場   [聯絡] (02) 26523449/Email住址會使用灌水程式保護機制。你需要啟動Javascript才能觀看它 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ak77c96eecd517d76cb6068bad1f6e0955').innerHTML = ''; var prefix = 'ma' + 'il' + 'to'; var path = 'hr' + 'ef' + '='; var addy77c96eecd517d76cb6068bad1f6e0955 = 'raffaella0205' + '@'; addy77c96eecd517d76cb6068bad1f6e0955 = addy77c96eecd517d76cb6068bad1f6e0955 + 'gmail' + '.' + 'com'; var addy_text77c96eecd517d76cb6068bad1f6e0955 = 'raffaella0205' + '@' + 'gmail' + '.' + 'com';document.getElementById('cloak77c96eecd517d76cb6068bad1f6e0955').innerHTML += ''+addy_text77c96eecd517d76cb6068bad1f6e0955+''; 行動人研究室   報名網頁:https://goo.gl/1CcTPc     View the embedded image gallery online at: http://action-anthro.ioe.sinica.edu.tw/zh/events#sigProGalleriae82648d0b1